李长龙男1953年生,北京人。1977年开始拜金道五、董谦如学习传统山水画,学习传统山水画'历经数年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功底,其阈临摹了诸多宋、元、明、清的山水名画。历代绘画风格为其作品的变化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养份。 八十年代拜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为师,亲聆大师的教诲。长龙不光师承董寿平的书画技巧,也师承了大师的处世之道和为人品格。宋代郭若虚在其《图画见闻志》中说道:"人品既已高矣,气韵不得不高,气韵既已高矣,生动不得不至,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……"这里提到绘画气韵、神韵和人品之间的关系,郭若虚的论道为后人绘画从艺点明了关键所在。正如他所论道,李长龙的作品既有气韵又有神韵,这主要是来自他的处世人品。 九十年代到北京画院进修,师从李起先生'同时开始了对自然的感受,其数年间,游历名山大川,不断激发着创作灵感。经过笔墨的不断锤炼和源于生活的认知,其作品形成了以古朴、厚重、空灵淡雅的画风。 作品自八十年代起,即广为国际友人收藏。曾参加联合国环境委员会和文化部书画艺术委员会活动,创造大型长卷;参加首届媒体业全国书画大展,获优秀作品;作品"庐山五老峰''获北京美术家协会2012年作品展优秀作品;作品"长城秋色"参加政协统战部系统迎奥运书画展获奖,并收藏。 李长龙现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;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;中国书画艺术协会理事;中国书法名家联合会理事;中国应用科学研究院人文科学艺术中心特邀教授;北京YMCA青年会白雪美术研究会会员;北京市朝阳区美术家协会会员;京市西城区美术家协会会员。东方艺术天地网会员 所谓气韵--即指墨气,是指画家对表现工具的运用和把握。一幅作品的优劣贵在墨气。李长龙每次在铺纸之前,就已经构思出落墨之后的效果;至于如何布局、立意、设色或远近、疏密、穿插等全然胸有成竹,一旦动笔,便是挥挥挥洒洒,一蹴而就,决不拖泥带水漫无目的,这正是他的历练程度,也是他的一贯画风。 所谓神韵--是指画外,是指画家对表达内容情感倾注的外泄。一幅作品的艺术灵魂完全在乎神韵。"笔墨本无情,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;作画在摄情,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。"《南田画跋》(清)恽格。可见画家作画,不只是将笔墨挽留于纸痕,而是打开思绪之窗,让笔墨去摄情与生情。当我们读到李长龙的绘画作品时,不难领略到画外,聆听到的弦音。他的墨竹仿佛在风中摇动,他的梅花似乎在雪中吐芳,他的泉水疑惑在山中歌唱……这就是画外,就是神韵。 荀子说过:"人生而有知,知而有志,志者也,藏也;然而有所谓虚,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谓之虚。"这里所谓'知'就是感觉、直觉;所谓'志'就是志向,兴趣;'藏'指藏在心里,'所谓虚'是指直觉、兴趣之升华,只有在升华直觉、兴趣之后才能称其为真正艺术,否则,只能叫做"复制"或"照搬"。 在李长龙的绘画作品中,创新不断,李长龙在绘画理念上"有知""有志"也"有藏"。 常听他借鉴古人语"春山如笑,夏山如怒,秋山如妆,冬山如睡。四山之意,山不能言,人能言之。秋令人悲,又能令人思。写秋者必得可悲可思之意,而后能为之。不然,不若听寒蝉与蟋蟀鸣也。"由此略见他的创作思想。 李长龙遵循恩师教导,不但习画,更注重习字,他精研颜、柳,由"圣教序"入手,进入行书,直至临摹历代名帖。他常以朱熹的勤学诗自勉,追崇"书画同源",在绘画中借鉴书法用笔,在书法中也吸纳绘画布局,然而两者相得益彰。我们往往在他的绘画提款处见到一个"写"字,按他的说法,画是借书法用笔写出来的,并非用笔平铺直叙画出来的,可见他的绘画用笔之讲究。 "美"是人们追逐理想生活的动力,"美"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,"美"需要发现和创造,"美"也需要继承和延续,"美"更需要付出和奉献……我们欣赏美,应该欣赏那些发现"美"创造美的劳动者,是他们给与"美"传承与延续,是他们利用毕生精力为社会为他人奉献出"美",我们应该敬仰这些"美"的缔造者,书画家李长龙便是其中一位。